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2025年4月2日,创新发展学院在学术会堂604举办课程思政建设系列学习研讨会(第一讲),邀请教务处副处长聂建峰、统计与数学学院教授尹钊,深入解读课程思政内涵,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路径,助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会议由创新发展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王颖主持。

会议现场
创新发展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王颖指出,开展课程思政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应当融入道德规范、职业素养、人文情怀,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卓越人才。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每一位教师都要带着对课堂和职业的敬畏,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热爱,用自己的形象、知识、人格魅力和人生智慧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在教学设计中丰富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这有助于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创新发展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王颖主持
教务处副处长聂建峰老师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系统阐述课程思政的背景、内涵与实施路径,讲解了国家、教育部、学校的相关政策,以及校院两级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做法,并对学院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提出了建议:一是强化意识引领,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构建“全员育人”责任体系;二是推进全方位系统设计,完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遴选核心课程进行试点,探索有效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形成可推广的经验;三是开展学习研讨,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项研究,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四是强化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师提供探索课程思政创新的空间和资源,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实验和改革。五是学校和学院共同做好支持保障。

教务处副处长聂建峰讲座
统计与数学学院尹钊教授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强调课程思政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她生动且富有感染力地分享了自己开展课程思政的体会与感悟,并对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提出建议:一是通过问卷调查精准把握学情,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二是坚持学科德育,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追根溯源,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构建线上特色总结作品库,体现个性化教学;三是坚持“爱为底色,温度教学”,贯彻“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人格成长”与“未来发展”有机结合。同时对一线教学工作提出三点展望:一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践行温暖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精准育人目标。二是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融合,助力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三是AI技术赋能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深化实战探索,直面挑战分析。

统计与数学学院教授尹钊讲座
与会教师老师就目前开展课程思政的着力点、难点,教学实践和成果转化等问题开展讨论,两位专家进行了耐心解答。老师们表示,此次讲座既拓宽了理论视野,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未来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课程思政建设,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与会教师交流
创新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袁淳在总结中强调,课程思政并非可选项,而是必修课,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未来,学院将从三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二是搭建交流平台,推广优秀案例;三是完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希望全体老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让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生根发芽,结出丰硕育人成果。

创新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袁淳总结
此次课程思政建设系列学习研讨会通过经验分享、思维碰撞,不仅凝聚了全院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共识与合力,更创新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双螺旋育人模式,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强劲动力。创新发展学院将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让专业课堂成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撰稿:沈嘉怡
图片:沈嘉怡
审稿:王颖
编辑:沈嘉怡
审核: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