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团学工  >   团学工作  >   正文

数智赋能乡土,实践绽放芳华|中央财经大学创新发展学院实践团队赴江苏南通海安开展“数‘智’金融、藏‘技’于农”暑期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6    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要到乡村振兴第一线去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中央财经大学创新发展学院组建跨学科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7日至11日赴江苏南通海安开展数“智”金融、藏“技”于农——“AI+”赋能海安乡村产业创新发展暑期实践活动。团队依托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法学、书法学等多学科专业优势,聚焦“技术下沉助农”“数字技术赋能”“协同创新机制”“科普实践并行”四大主题,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需求对接等形式,探索数智技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

IMG_3528

团队合影

调研活动总结视频

校地携手:搭建数智赋能合作平台

7月7日上午,中央财经大学创新发展学院与国家级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建揭牌仪式暨合作共建座谈会在海安开发区会议室举行。海安市委书记谭真,海安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勇华,海安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仲月军,海安开发区党政办主任顾成勇,海安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季小云,海安开发区财政局局长林志勇,海安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局局长王丽君,与中央财经大学创新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林艺茹,团委书记巴蕾,辅导员薛晓晴,以及实践调研团队11名学生共同出席活动。双方为深化校地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育人等领域的协同合作,共同建立“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中央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生服务站”,为后续在人才联合培养、技术研发转化、乡村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筑牢了基础,将助力校地资源精准对接,推动高校智慧与地方实践双向赋能,为海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IMG_3468

IMG_7741

揭牌仪式

1. 技术下沉助农,破解生产实际难题。聚焦农业生产一线技术需求,深入调研工业数字化技术向农业领域迁移的适配路径。通过走访智能装备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梳理生物育种、智能养殖监控、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堵点,推动区块链存证、智能设备操作等数字技术与田间地头、养殖车间的实际场景精准对接,助力解决农业生产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过程中的实操难题。

2. 数字技术赋能,升级乡村产业生态。以“技术展示+产品销售”双场景融合为抓手,探索数字金融与乡村特色产业的融合路径。运营社交媒体账号扩大宣传效应,助力打通“生产—销售”数字化链路,培育“智能种养+品牌营销”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生态从“传统种养”向“数智化全链条”升级。

3. 构建协同机制,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围绕农业企业AI技术应用痛点,结合数字技术投入成本核算、财政补贴政策适配等财经视角,形成调研报告政策建议板块。推动建立“企业需求—科研攻关—政策转化“协同机制,联合校地双方在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产学研用“全链条支撑。

4. 科普实践并行,激活乡村人才动能。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科普网络,制作包含教学视频的《AI赋能智慧操作指南手册》并定向发放。助力设立“科技助农服务站点”,定向培育懂数字技术、善运营管理的本土“数字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人才动力。

实践过程

1. 企业探访:解码技术创新的“乡村赋能力”

7月7日下午至8日,实践团队先后走进江苏图灵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康德蛋业有限公司,探寻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密码。

在图灵机器人车间及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演示空间内,机械臂精准分拣、自动化包装的场景令人瞩目。负责人介绍,农业机器人已在果蔬采摘、农资搬运等领域试点应用,虽目前面临“田间环境适配性不足”等挑战,但已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效率提升提供了技术原型。团队与研究院专家座谈时,深入探讨了“产学研协同破解技术落地难题”的路径,一致认为需建立“企业研发高校优化乡村试点”的闭环机制。

IMG_7808

IMG_8047

图灵机器人、上交智能装备研究院调研现场

联发集团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智能化纺织机械高速运转,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关键数据,为生产全程提供精准调控依据——传统纺织业正是借助这样的数字技术,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智能生产的华丽变。探究其智能管理经验是否可迁移至农业大棚环境调控等经验跨领域试验的可行性,或许是乡村产业升级的“捷径”。

IMG_8111IMG_8144

联发集团调研现场

鑫缘茧丝绸集团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及运营模式让人印象深刻。集团构建统一蚕种供应、全程技术指导、保底价格收购的标准化体系,不仅带动8万余户蚕农实现稳定增收,更深度凝聚了农户对标准化生产的共识与认同。座谈中团队了解到,企业正锚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目标,计划通过强化关键环节、核心产品的技术创新与保障能力,筑牢产业根基。其中,数智技术将为企业战略升级与综合管理提供硬核支撑,成为驱动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IMG_8343IMG_3687

鑫缘集团调研现场

康德蛋业的全封闭智能化车间堪称“现代农业样板”:AI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检测蛋鸡健康状况、筛选鸡蛋品质,自动化包装线高效运转,全程几乎无需人工干预。“从饲料研发到蛋制品加工的全产业链数字化,让我们能精准控制成本、保障品质,”负责人的介绍,让团队看到了数字技术重构农业产业链的生动实践。

IMG_3714IMG_3728

康德蛋业调研现场

2. 乡村调研:探寻数字赋能的“振兴新场景”

7月9日至10日上午,团队深入海安市壮志村、石庄村、刘缺村、品建村、唐庄村,实地感受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的化学反应

IMG_3810

壮志村的农业+康养+文旅模式独具特色。在康养小镇展示窗口,智能呼叫系统、健康监测设备让养老服务更精准;花卉果木等特色农业、状元年糕等品牌电商产品,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直达链路。团队还参观了魏建功先生纪念馆,感悟文化传承与数字文旅融合的可能。

IMG_8683

IMG_3747

壮志村调研现场

石庄村的三产融合之路充满智慧。在大马士革玫瑰种植基地,物联网设备监测花期、光照数据,指导采摘时间;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党员+电商+农户模式让玫瑰纯露、阳光玫瑰葡萄直达消费者。实践团队实践团队实地走访大马士革玫瑰种植基地与家禽养殖园区,详细考察智能管理、产销衔接等环节的具体需求,结合该村仓储中心一期、休闲农业设施、水泥路建设等工程推进现状进行记录分析,并与村干部就“智慧农业产品设计”“村庄数字化发展方案”“产业链风险困境等议题展开探讨。

IMG_3798IMG_8866

石庄村调研现场

刘缺村依托鑫缘集团发展蚕桑产业,数字技术让传统养殖焕发新机。蚕室内的温湿度智能调控系统、蚕茧质量在线检测设备,提升养殖效率。“鑫缘给我们提供蚕种、设备,还配了技术指导员。“养殖户的话,让团队看到了企业技术下沉农户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IMG_3834

IMG_3836

刘缺村调研现场

品建村的“党建+智慧农业”模式令人振奋。3100亩省级高标准农田里,智能灌溉、物联网监测系统全覆盖,与南通季和米业合作的“智慧农业项目”,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村党总支通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将113名党员下沉一线,解决了数字设备操作、技术维护等难题,实现支部领着干、企业带着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格局。

IMG_3859

IMG_3847

品建村调研现场

唐庄村的“古村新韵”藏着生态与文化的守护智慧。该村通过修旧如旧活化古民居,以庭院经济为抓手,打造一户一景、一院一韵的特色格局,通过规整院落空间、培育果蔬绿植、植入手工作坊等方式,既保留农家本真风貌,又激活庭院生产生活功能,实现环境改善与效益提升的双赢,诠释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

IMG_4020

IMG_4008

唐庄村调研现场

3. 红色铸魂:汲取党建引领的“实践动力”

7月10日下午,实践团队走进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海安城市规划展览馆、青墩遗址博物馆、海安市博物馆(韩公馆),在红色历史与文化根脉的交织中,触摸到海安这座城市流淌千年的精神底色,团队成员从海安的过往中看到,无论是革命时期的拼搏,还是岁月长河里的耕耘,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始终未变。大家感慨海安人民“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不变的是奋斗精神,变化的是技术手段”,这种将历史文脉与实践主题紧密相连的感悟,让团队愈发明白,红色基因并非停留在过往的故事里,而是能在当下的实践中不断焕发活力。

IMG_3918

IMG_4000

4. 成果汇报:凝聚校地协同的实践共识

7月11日下午,实践成果汇报会在海安开发区会议室举行。海安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仲月军,海安开发区党政办主任顾成勇,海安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季小云,海安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局局长王丽君,海安开发区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陈林,海安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钱鹏,海安开发区党群局副局长陶艳,与创新发展学院团委书记巴蕾老师,以及实践调研团队11名同学参与了会议。

IMG_9100

实践成果汇报

汇报中,团队以“企业‘大能量’,激活乡村‘新动能’”为主线,系统呈现团队在海安企业走访与乡村调研中的发现与思考。同学们从企业发展模式、技术创新路径、产业布局策略等维度,深入剖析数字技术赋能下的企业“能量内核”;同时聚焦壮志村、石庄村、品建村等村落,详细呈现农田建设、生态治理、特色产业培育等领域的实践成果,全面展现乡村振兴的“海安样本”。本次汇报分享会总结的调研成果,将为后续精准锚定“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主题深化研究提供扎实支撑。团队将在此基础上凝练形成正式调研报告,重点探究企业技术、资本、管理等“大能量”向乡村迁移转化的具体路径,破解“能量传导”过程中的堵点难点,为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感悟分享

朱丽颖 :此次海安之行,我深切感受到了企业“大能量”与乡村“新动能”的共振。企业的“智”造突围、匠心坚守,乡村的科技赋能、因地制宜,无一不勾勒出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图景。海安政企双向奔赴的默契,产学研闭环配合的活力,更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纸上理论”,而是扎根乡土的创新实践,是青年用专业学识服务社会的生动注脚。作为中财学子,我们更深知肩头责任,将专业所学融入基层实践,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贡献属于青年的财经智慧与创新力量。

张艺彤 :这是一次发现之旅。在这片赓续红色血脉的热土上,我们见证了国家级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熔铸企业家创新图强的锐气、百姓务实耕耘的厚德、干部躬身为民的情怀,共同浇灌出这片生机盎然的创业高地。这是一次学习之旅。中央财经大学秉持“为国而生、与国同行”的信念,弘扬“财经报国、青年力行”的精神,引领学子走向基层、深入一线,在实践中运用真知、启迪思考、汲取力量。我们走出课堂,走进海安,聆听了一堂意蕴深刻的大课,感悟了人生的真谛。这是一次奋进之旅。在今后的人生中,我将把此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自己的奋斗动力,释放财经报国、创业兴国、创新强国的强大动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挺膺担当、勇挑大梁。

谢凤泽 :这是一次收获之旅,让我作为“财遇海安”遇见海安、认识海安、描绘海安;这是一堂实践之行,让我向乡土深处探寻发展、触摸变革、刷新认知;这是一场基层之践,让我将所学所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赋能振兴。唯有走出教室方知,学问扎根土地方有分量;唯有青春慨然以赴,岁月方显丰盈气象。海安敞开胸怀,尽展精神风貌,向我们细述深藏 小地域大能量 的发展历程。带着这份感悟,我们必以专业之力为笔,以乡土大地为卷,在乡村振兴路上续写青春答卷。

王秋宇 :走进海安,乡村振兴的画卷在我们的脚下铺展,乡土坚韧力量与产业文明谱写着最富生命力的融合。自动化车间中,我们目睹精密的机械臂将效率注入传统产业肌理;万亩良田深处,禾苗青青,如同生态与富足共同培育的翠绿诗行。青年一代当知,振兴之路就在脚下,乡土家园的明天,正待我们以热忱与才智去续写、去点亮。这段充实的实践调研经历让我明白,唯有将所学融入乡土,在基层挥洒汗水,才能让青春在强国筑梦中绽放光彩。

赵钦尧 :一周的实践旅程,在朝夕奔忙与满心充实中落下帷幕。我们带着期待走进海安,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活力与机遇。在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现代运营模式与技术创新的火花让我们惊叹;在田间地头的特色基地,花果飘香间藏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案;在青砖黛瓦的展览馆深处,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地域文化的悠久脉络。最打动我的,是海安人特有的精神风貌:敢想敢拼的闯劲让小地域迸发大能量,尊师重教的传承让发展根基更稳。这一周,宣传组坚持全平台高质量日更,每次提笔都是我们对海安最真诚的解读。这段实践让我们在行走中成长,更读懂了一座城的温度与力量。

马 颖 :在海安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知行合一”的分量。走进车间,看到技术工人专注调试智能设备,才懂“产业升级”不是抽象概念;蹲点乡村,跟着村干部丈量田垄、走访农户,方知“乡村振兴”要踩实每寸土地。乡村干部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龙头企业说“我们发展到现在更要想着反哺海安”。我们常埋首书本学术的学生,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读懂了“实干”二字的千钧之力。这次调研实践让我们明白,青春的成长,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才能让理想扎根现实土壤,结出有温度的果实。

陆泽坤: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儿时埋首书卷,虽知此理,终觉纸上得来浅薄。值此六月仲夏,小满时节,稼穑正酣,吾辈学子踏足海安,寻访阡陌乡野,探问创新企业,于躬行处叩问科技兴乡之真谛。五日光阴虽短,所见所闻,丰盈心灵。但见:企业之中,创造热情如新苗破土,朝气蓬勃,蕴藏无限生机;乡野之间,耕耘身影似大地脊梁,勤勉不辍,谱写致富华章。此情此景,如春风化雨,深深浸润吾心,令人感奋不已。由是顿悟:万卷诗书之外,更有真知灼见,铭刻于祖国广袤大地之上;社会这部大书的深邃本质,非躬身入局、亲历亲为者,不能得其堂奥!此行海安,正是以双脚丈量,以心灵体认,方解“行路”之于“读书”那不可替代的份量。

祝炜程:在这次意义丰富的暑期劳动实践中,我在领导,老师与学长学姐的引领下,亲身感受汗水与智慧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企业方面尤其是图灵机器人与上海交大智能装备研究院凭借灵活创新思维与实干能力,在产教、产研融合中彰显优势,以智能技术推动多领域发展,其对农业工业化难题的探索更具启示意义。而在乡村地区对现代化的探寻,一再磨炼着我们的红色基因,为民办实事,为国育优才。我们收获颇丰,我们砥砺前行!

杨 宁:在海安的参观让我对城乡发展有了新认识。走进现代化企业车间,机械臂精准作业的场景震撼人心,流水线上的智能化生产,让我看到科技如何为产业注入动能。转至乡村,白墙黛瓦的民居旁是连片的生态农田,光伏板在屋顶泛着蓝光,电商服务站里村民正打包特产。曾经印象中“土气”的乡村,如今既有田园诗意,又有数字活力。企业的创新与乡村的蜕变相互映照,原来发展不是单向的追赶,而是城乡各展所长、协同共进。这片土地上的实践,写满了实干与智慧。

王宋祺:我作为大一学生有幸加入中央财经大学海安实践团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在研究生学长学姐带领下收获颇丰。前期团队分工协作,搜集了联发集团、鑫缘集团、康德蛋业等企业资料。实地走访中,我们深入企业车间与乡村,既见识了海安工业活力与农村新貌,也感受了当地历史文化。期间,我主要负责鑫缘集团的汇报,在团队帮助下完成撰写与展示。感谢这次实践机会,让我增长见识、提升能力,期待未来更多同团队学习的机会。

张泽瑞: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跟随团队前往江苏省海安市经济开发区参与了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我负责前期对于联发纺织的信息搜集、提问大纲撰写和最后乡村振兴部分的成果汇报,并全程参与了参观调研。从最初的懵懂,到逐渐熟悉任务,我体会到团队协作与沟通交流的重要,并深刻认识到我在工作效率方面的欠缺,非常感谢学长学姐对我的包容与指导。同时,参观调研也让我直观地了解到新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乡村振兴的势在必行、任重道远。这次实践虽然时间不长,但我收获颇丰。它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也让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间的差距。我将认真总结反思,把实践所得转化为未来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实践团队

带队老师:

林艺茹 创新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

蕾 创新发展学院团委书记

薛晓晴 创新发展学院辅导员

调研学生:

朱丽颖 创新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艺彤 创新发展学院本科生

谢凤泽 创新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秋宇 创新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赵钦尧 创新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颖 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陆泽坤 创新发展学院本科生

祝炜程 经济学院本科生

宁 金融学院本科生

王宋祺 文化与传媒学院本科生

张泽瑞 创新发展学院本科生


特别鸣谢

海安市委、市政府

国家级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文字|谢凤泽

摄影|黄梅霞 赵钦尧 马 颖

视频|谢凤泽

排版|赵钦尧

审核|朱丽颖



学院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2中央财经大学创新发展学院学院南路校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