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我校将全面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工作目标,学校将面向全体师生推出系列宣传专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工作重点与核心要求,分享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经验,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切实树立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思想。
01什么是高等学校教育评估?
高等教育评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的法定职责,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考察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2021年1月2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启动了新一轮审核评估。
02什么是第一类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第一类评估针对已经拥有一流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办学定位,以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审核重点主要聚焦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所必备的质量保障能力及具有影响力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即注重质量保障的文化机制,引导高校提升内部质量保障能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注重本科教育的时代要求,引导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注重特色发展,引导高校全面开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03“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评估导向的变化。新一轮审核评估导向鲜明,突出高校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立德树人指导思想。
二是评估内涵的变化。新一轮审核评估在继承上轮评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变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是评估方法的变化。新一轮审核评估创新评估方法,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常态监测数据。
四是评估功能的变化。新一轮审核评估突出评估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对标新时代本科教育质量要求,征集“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
01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
将中央财经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到2025年,学校立德树人成效更加显著,治理效能持续提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峰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优势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或行列,更多学科方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到2035年,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主要办学指标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高峰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更多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国际声誉广受认可,努力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02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投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03质量保障理念—“守正创新,卓越发展”
“守正”是指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把“立德树人,财经报国”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建设卓越文化氛围,通过“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领军人才;坚持规范护航,通过系统规范、严格细致的教育教学管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是指学校与时俱进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坚持“为国而生、与国同行”,持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领航高等财经教育发展。
“卓越发展”是指学校秉持“求真求是、追求卓越”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通过一流师资、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培养一流人才,实现卓越发展。
全面落实质保理念
构建高水平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按照“守正创新,卓越发展”的质保理念,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具体要求,构建了全局统筹、全员参与、全程规范、全面监测、全口径分析、全方位反馈、全领域改进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体系
全局统筹是指学校党委和行政统筹学校、学院、专业、课程、课堂五级质量保障,通过推进党建和教育事业“一融双高”,保障本科教育中心地位和高水准运行。
全员参与是指学校深化“三全育人”,落实“五育并举”,全员参与人才培养,人人关心质量提升,厚植“立德树人,财经报国”使命担当。
全程规范是指对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教辅、课堂教学、命题阅卷、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践等教学全过程涉及的教学要素制定质量标准,进行规范和持续优化。
全面监测是利用数智化手段,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师生座谈会、校长热线、教学质量反馈系统、接诉即办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保障教学过程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全口径分析是指对各专业的课程、师资、教改等专业发展情况,对招生、培养、就业等育人成效进行全面数据采集和全口径分析,编制系列质量分析报告,形成教育质量全周期评价,为质量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全方位反馈是指将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教学检查通报、教学督导报告和教学质量评价报告等方式及时反馈给教学单位,要求各专业和相关教师进行整改,形成质量闭环。
全领域改进是指对质量管理的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条件保障、师资队伍保障、制度建设保障、社会资源保障进行持续改进,以质图强,争创一流。
坚持育人导向
形成全要素质量标准
专业建设标准
按照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认证要求,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专业内涵标准建设,发布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专业设置与撤销标准;制定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培养方案制定、执行和调整的要求和工作程序,明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总体架构、课程类别设置、学分学时等标准,确保本科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课程建设标准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按照《中央财经大学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总体方案》,确定“十四五”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制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本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文件,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和建设内容,完善课程大纲编制,明确编制要求,严把课程建设质量关。
教材建设与选用标准
学校成立教材委员会,组建教材审核专家库,制定《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教材编写标准要求,规范教材编写管理过程,规范教材建设、选用与管理;制定《本科教材建设规划(2022-2025年)》《教材建设奖励办法》,“十四五”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和加快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工作方案,加强我校“十四五”期间教材建设宏观规划和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教材建设质量。
教师教学标准
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大学教师资格认定实施办法,每年组织教师教学培训,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上岗教学。制定《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明确教师课堂教学、作业答疑、实践教学等各方面标准,规范本科教学行为。在新修订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专任教师岗位设置与聘用办法》中,把教学业绩作为职评和聘用的基本条件。
教学环节标准
制定《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全日制本科生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办法》《全日制本科生实习管理办法》《本科实验教学管理办法》《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管理办法》《本科生考试考场/监考规则》《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等系列文件,对本科生教学各环节的组织管理、工作程序、质量要求进行严格把关、全过程监管。
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秉持“忠诚、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传承“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守“立德树人,财经报国”的使命担当,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8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学科建设整体情况
学校建立起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为主体,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拥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授权点;拥有应用经济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和会计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工商管理、统计学等2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经济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经济信息管理、跨国公司管理等2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金融安全工程、战略经济与军民融合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专业建设整体情况
学校拥有54个本科专业、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4个联合学士学位专业、3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拥有3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13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
优化专业布局,引领新财经发展。学校以“四新”理念为指导,以服务国家重大财经战略为使命,以科技赋能发展为方向,增设精算学、金融科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供应链管理、数字经济等6个本科专业。还新增财务管理(商业与大数据分析)、市场营销(大数据营销)、管理科学(商务量化分析)、电子商务(商业智能)等体现“新文科”建设理念的特色专业方向,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布局。
服务国家战略,实施五大人才培养工程。探索跨界、跨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五跨”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实施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坚持“精细化、重特色、强创新、促融合”的建设原则,形成了“顶天-立地-强基”三位一体的拔尖人才育人体系。二是实施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工程。围绕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总目标,构建了“一体二元四维六化”的财经领域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实施新文科+新工科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包括“一院三校”四个项目,即: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立“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举办“金融科技+计算机”,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税收+人工智能”“保险+人工智能”,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金融学+英语”4个联合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四是实施理科+文科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探索统计学+经济管理专业数智化交叉融合培养新模式,开设“统计学-金融学”“供应链管理-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统计学”3个双学士学位项目。五是实施特色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依托经济学与公共政策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开设经济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金融学(国际金融与公司理财)、财政学(财政理论与政策)实验班;依托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开设财政学(财政学理论基地班)、税收学(全球税收治理菁英班)等实验项目,培养财经特色拔尖创新人才。
来源:教务处
审稿:袁淳
编辑:沈嘉怡
审核: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