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团学工  >   团学工作  >   正文

青年力行|探寻乡村振兴路,青春实践谱华章——中财大青年前往元古堆开展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7    点击数: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贯彻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结合,引领广大青年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院团委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根据校团委“财经报国青年力行”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安排,广泛动员我院学子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今年暑假,我院共20支团队奔赴全国多地展开社会实践。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点亮砥砺初心,用行动践行财经报国使命担当。

队介绍

“知行合乡·财经同行”队作为“财经报国青年力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乡村振兴新动能,将实践阵地设于甘肃省渭源县元古堆村。团队通过实地走访特色产业基地、调研乡镇与企业合作机制、采访基层干部等,挖掘基层治理成果,探索中国乡镇振兴密码与成功经验。

图1:参与线下调研的队员们合影

实践内容

一、药圃新绿赋动能,文旅溯源促振兴

7月5日,实践团队围绕文旅融合与特色产业发展主题,前往首阳山景区及五竹镇菌类种植基地开展实地调研,深入探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首阳山景区,团队系统梳理了历史文化资源向发展动能转化的内在逻辑。据了解,该景区以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为核心载体,深度践行“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依托东方“德”源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莲峰地理禀赋,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范本。

在五竹镇菌类种植基地,团队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实践效能,了解到当地以滑子菇、木耳种植为产业基础,逐步拓展至鹿角灵芝等高附加值菌类品种,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梯度化种植结构”,“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创新经营模式,有效激活了农村闲置资源,为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了生动实践案例。

图2:当归种植基地实景

图3:实践团队参观菌菇种植基地

二、党建引领强核心辐射联动共富裕

7月6日,团队深入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甘肃省定西市元古堆村,探究深度贫困地区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逻辑。

有专家言:“元古堆脱贫,定西才算真脱贫;定西脱贫,甘肃才算真脱贫;甘肃脱贫,中国大概就真正脱贫了。” 元古堆—定西—甘肃—中国,构成了共和国脱贫攻坚史上一个绵长而特殊的链条。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元古堆村考察时,表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作为精准扶贫战略重要实践地,元古堆村生态综合治理促人居环境蝶变,中药材种植助人均收入跃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其与湖南十八洞村并立,形成“北元南十”全国示范标杆。该村以自身为核心,辐射带动峡口村、渭河源村等7个省级文旅振兴样板村的“一核七星”全域发展格局。通过升级基础设施筑牢根基,以产业模式输出、治理经验共享为纽带,践行“先富带后富”理念。

图4:队员们认真聆听当地村民讲解乡村振兴之路

三、生态治理焕生机特色产业提质效

7月7日上午,团队探访渭河源景区。该景区在流域治理、文化遗产活化等方面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下午,团队调研甘肃田地博通薯业,系统考察当地马铃薯产业“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其“种薯繁育—规模种植—合作社联动”的现代农业模式,有效破解小农经济与市场对接难题。随后走访的中药材基地,通过技术攻关构建全产业链质控体系,推动当归、党参等道地药材从种植向精深加工延伸,彰显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的产业升级逻辑。

图5:队员们学习当地马铃薯产业“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

结语

元古堆村的蝶变,是“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政策落地的生动缩影。十余年来,村党支部锚定“产业兴旺”目标,以特色种植为基、农旅融合赋能,推动村庄完成从“农耕”到“农旅”的转型。未来,团队将系统梳理此次调研所得,深入提炼元古堆村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更多乡村的振兴之路提供参考,以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

撰稿:“知行合乡,财经同行”实践团队

图片:“知行合乡,财经同行”实践团队

审稿:林艺茹、巴蕾、柴新凯、吴轩宇

编辑:柴新凯、高奕凡

审核:王颖

学院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2中央财经大学创新发展学院学院南路校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