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乡韵藏新机:走访海安村落,振兴动能正澎湃

发布时间:2025-07-11    点击数:

在全面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壮阔征程中,乡村产业的振兴与升级被确立为驱动全局的关键枢纽,受到高度关注和深切期许。2025年7月9日,中央财经大学“数‘智’金融,藏‘技’于农”实践团队深入海安市壮志村、石庄村、刘缺村、品建村、唐庄村,围绕“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座谈访谈、实地走访、需求对接、定向发放《AI赋能智慧操作指南手册》等形式,精准捕捉乡村发展实际需求,为数字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积累一线素材。

志村:解码康养文旅融合,剖析产村协同样本

7月9日上午,调研团队详细参观了壮志村康养产业城市展示窗口,系统了解了康养服务内容,实地察看样板间功能布局,认真听取负责人介绍康养生活模式及特色活动,对壮志村康养产业的规划理念、服务体系与运营模式有了初步认识,为后续深入调研奠定基础。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壮志村实地调研康养小镇建设及农文旅融合项目,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交流,了解当地年糕、花卉果木、水蜜桃等特色农业,从不同视角探寻当地“农业+康养+文旅”多元业态布局,重点探讨“产业经济与政企合作机制”“数字技术赋能特色农业与康养服务”等核心问题。

此外,团队参观壮志村内海安籍著名文字学家、教育家魏建功先生纪念馆,深入了解魏建功先生在普通话推广、《新华字典》编纂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回顾壮志村之行,村庄将地域特色与文化禀赋、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相结合,以传统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大力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空间,走出了一条集特色文化游、农业生态休闲游、美丽乡村游互相融合的新道路。

窗口调研及壮志村座谈、参观调研现场

实践小组壮志村合照

石庄村:聚力三产融合升级,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实践团队第二站深入石庄村,聚焦“产业多元融合”与“数字+金融赋能”,以专业视角剖析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石庄村锚定“南通市产业兴旺先进村”培育目标,走出“传统+特色”协同发展之路:既稳固稻麦种植根基,又培育大马士革玫瑰、阳光玫瑰葡萄、锦鲤养殖、黑米种植等特色产业,多元业态蓬勃兴起;既构建“葡萄—玫瑰—稻麦”三位一体休闲旅游路线,又拓展“寻味海安”等电商渠道,更通过玫瑰纯露深加工破解滞销难题,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团队与村“两委”围绕“数字金融助力产业链升级”深入研讨,针对“十四五”期间98%土地流转目标、仓储中心建设、休闲设施配套等重点任务,结合该村“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四明确推进机制,就“智慧农业产品设计”“村庄数字化发展方案”“产业链风险困境”等议题展开探讨。

实践团队实地走访大马士革玫瑰种植基地与家禽养殖园区,详细考察智能管理、产销衔接等环节的具体需求,结合该村仓储中心一期、休闲农业设施、水泥路建设等工程推进现状进行记录分析。

当前,石庄村有特色、有文化、高质量、规模化的生态产业方兴未艾,团队将立足调研所得,为该村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注入新动能。

石庄村座谈、实地参观调研现场

实践小组石庄村合照

刘缺村:聚焦蚕桑特色产业,探寻企村联动路径

实践团队继续深入刘缺村进行实地考察,从合作农户层面深挖企业发展模式。刘缺村依托鑫缘集团合作资源,深耕蚕桑主业形成鲜明特色:既延续“农户+企业”传统合作框架,又通过集团提供的统一蚕种、技术指导、保底收购模式稳定养殖基础,实现标准化养殖全覆盖;既保留家庭分散养殖灵活性,又借助集团产业链优势拓展蚕茧深加工、蚕丝被定制等增值环节,推动“养殖—加工—销售”闭环衔接。团队与村合作社、养殖户代表交流,重点围绕“鑫缘模式下的农户收益分配”展开调研。

实践团队深入蚕室等养殖场地,实地察看蚕虫生长环境等现场情况,详细询问饲料成本、养殖方法、场地布置、用工需求、订单履约等经营细节。团队直观感受“依托龙头企业、做精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收”的发展路径,将深入分析“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助力蚕桑产业向“智慧化、规模化、高附加值”升级。

刘缺村交流、实地参观调研现场

品建村:党建引领扎根筑根基,智农创新赋能兴品建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队抵达地处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的品建村,团队走访村内种植基地与合作社,实地察看智能灌溉、物联网监测等科技应用场景,面对面收集农户在资金周转、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诉求,为靶向施策筑牢基础。随后团队与村民代表、村“两委”召开专题座谈会。村民畅谈经历感悟、政策理解,村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升级、服务民生工程等工作成效。

村党总支建强“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组织体系,113名党员下沉一线,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与南通季和米业深度合作,引入千万级投资打造智慧农业项目,实现“支部领着干、企业带着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格局。以3100亩省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为依托,品建村深耕现代农业:杨柳家庭农场、杰锦蚕业农场(100亩蚕桑、1200平方大棚)、60亩优鲜草莓园多点开花,季和智慧农业项目落地生根,形成“传统种养+智慧种植”融合发展模式,让昔日农田变身“聚宝盆”。成功创成海安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入选南通市培育村,以实干实绩回应“民之所盼”。

品建村座谈、实地参观调研现场

实践小组品建村合照

唐庄村古村焕彩承千年底蕴,庭院生辉展生态新颜

7月10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唐庄村深入参观调研。唐庄村作为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兼具“庭院美、生态优、历史久”三大核心特质,为传统村落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该村以“庭院经济”为抓手,打造“一户一景、一院一韵”的特色格局,通过规整院落空间、培育果蔬绿植、植入手工作坊等方式,既保留农家本真风貌,又激活庭院生产生活功能,实现环境改善与效益提升的双赢。生态保护方面,唐庄村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天然水系等自然肌理,依托原生生态资源发展农耕体验、生态研学等业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唐庄村深入挖掘古民居、民俗文化等历史遗存,通过“修旧如旧”活化利用,将历史元素融入现代发展,形成“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场景,为传统村落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实践小组唐庄村参观

聚智聚力求实效,精准赋能谋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去”。

此次村庄调研通过“座谈+走访+宣传”三维模式,进一步完善乡村发展“需求地图”。中央财经大学海安市实践团队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秉持实践导向,满怀责任热忱,接续投身乡村发展实践,助力绘就乡村振兴壮丽蓝图。乡村振兴,中财大青年始终在路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撰稿:马颖

审稿:林艺茹 巴蕾朱丽颖 谢凤泽

编辑:柴新凯

审核:王颖

学院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2中央财经大学创新发展学院学院南路校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