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贯彻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结合,引领广大青年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院团委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根据校团委“财经报国青年力行”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安排,广泛动员我院学子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今年暑假,我院组织了20支团队奔赴全国多地展开社会实践。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点亮砥砺初心,用行动践行财经报国使命担当。
1团队简介
“海丝7号”实践团队深入泉州永春等侨胞聚集地,开展“非遗+青年+侨乡”三维融合调研,力求探索永春非遗产业“内循环+外循环”协同发展路径,探讨非遗活态传承、青年创新实践与侨乡经济动能三大议题,为非遗产业促进永春县经济发展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与创新方案。
2实践内容
泉州非遗馆——初识文化根脉
在泉州市非遗文化展览馆,实践团队通过量化分析篾香、漆篮、佛手茶、纸织画等非遗技艺,发现生产端存在“隐性知识传承断裂”的危机。非遗工艺品制作周期长、人力成本高,整体态势呈现“老龄化”,30岁以下从业者比例不足10%,传承困境极待破解。

实践团队参观非遗文化馆纸织画展区
篾香产业——嗅见千年薪火
实践团队在与达盛香业负责人的交流中获悉,达盛香业虽然在通过开发多种新品提升产值,但成本高昂,挤压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并且文化溢价较低。“传统知识价值实现不足”的困境极待解决。团队创新性提出"侨胞文化信托"机制,助力中小企业突破壁垒。

实践团队与达盛香业负责人对话
漆篮新生——触摸技艺温度
实践团队来到永春漆篮发源地永春县仙夹镇,探访漆篮传承人李海生老师,同时参观走访漆篮之乡——龙水村。在李海生工作室与老师的交谈中得知,当前民俗用品主要面对两大难题:价值定位与美学高度。为改变大众和市场以往对于“民俗用品”的低端定位的刻板印象,李海生老师致力于推动提高漆篮的美学高度,以提高其价值,同时推进专利衍生开发。

实践团队学习漆篮制作工艺及了解非遗传承情况
佛手茶韵——解构产业融合
最后,实践团队来到莉芳茶厂开展调研。调研发现,莉芳茶厂通过“龙头企业+茶农”创新模式带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其开发的创新产品“金花佛手”也获国家级专利。但产品深加工环节受制颇多,非遗标识未形成有效溢价等瓶颈也等待着突破。

实践团队参观莉芳茶厂生产车间
3结语
在本次实践中,“香织千年”实践团队解剖了非遗产业“传承-市场-组织”三重阻碍,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变现问题亟需解决。未来,团队将结合所学,助力中国优秀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以财经智慧点燃千年技艺的新生之火,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们希望能以财经智慧点燃千年技艺的新生之火,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鲜活的“永春样本”。
撰稿:“海丝7号”实践团队
图片:“海丝7号”实践团队
审稿:林艺茹、巴蕾、柴新凯、吴轩宇
编辑:柴新凯、高奕凡
审核:王颖